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1956)

[2009 清大科幻影展] 【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1956) @ 美麗新世界 :: 痞客邦 PIXNET :::



天外魔花01.jpg


【天外魔花】改編自Jack Finney的科幻小說,講述的是類似豆莢的外星人企圖利用細胞附身人類以征服地球的故事。這部電影在1956年獲得成功好評,並在1994年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並在推出後半個世紀內擁有三至四個翻拍版本。



為何說是三至四個翻拍版呢?第一個翻拍是1978年的菲利浦考夫曼的【變形邪魔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第二個翻拍版是1993年的【異形基地(Body Snatchers)】,第三個版本為1998年【老師不是人(The Faculty)】,第四版是2007年妮可基嫚的【恐怖拜訪(The Visiting)】。但由於【老師不是人】在劇情與設定上變動都較大,且失去原本「豆莢人」的設定,故有些影迷並不把此電影視為【天外魔花】的翻拍版, 但片中伊利亞伍德(飾演Casey)和克莉亞杜瓦(Stokely)的談話中的確也談到【天外魔花】,因此【老師不是人】在一定程度上絕對受到【天外魔 花】的影響。


四個翻拍版,只有菲利普考夫曼的版本成功,1993和1998甚至是2007年的 評價都非常普通。原因在於1956和1978年的版本都適時地反映了當時的美國社會,與其說他們是科幻電影,不如說他們是政治諷刺電影。1956年的背景 是對共產主義滲透的恐懼與麥卡錫白色恐怖的迫害,1978的美國則背負水門事件的陰影與越戰傷痕。兩個不同的年代都因某些政治事件導致社會的不信任感,也 因此豆莢人的入侵造成難分敵我的恐懼成為現實生活的投射。


但1993年與1998年的美國正處太平盛世,因此這種電影只能淪為單純的科幻恐 怖或商業娛樂片,無法引發共鳴或更深層的思考,特別是1998年的校園版,除了敵我難分的概念相同外,整部故事的架構與目的以淪為單純的young age異形追殺片,加上傳統邪不勝正的happy ending,除了異形和虐殺電影顯得沒有重點。2007年的美國則是懼怕恐怖主義和伊斯蘭教的反攻,因此電影裡「模仿、擬真」的滲透就和現實的恐懼不成 對比,加上電影沒有更強力、更突出的變化,使得2007年的改編版慘遭滑鐵盧。




天外魔花02.jpg
1987年版本
【變形邪魔】的海報
直接把「豆莢人」複製人類的恐怖意象傳
達出來



導演Don Siegel在處理【天外魔花】時,把原著的喜劇結尾改成凱文麥卡錫嘶吼的問號。表面上這似乎是反共的宣導電影,暗示「匪諜就在你身邊」,豆莢人的冷靜、 和諧似乎會替世界帶來和平,但這種烏托邦的背後卻忽略基本人權,甚至以類似狩獵邪教的暴力行為排除異己。且類似植物構成的外星人雖然模仿人類唯妙唯肖,可 本質卻是冷酷而機械的,看似和平卻完全抽離了「人」的本質,以集體意識呼應寡頭政治,並以剔除異議人士諷刺白色恐怖,連獨善其身者也難逃一劫。


由於【天外魔花】在政治社會的暗示,使他對後來的電影產生相當大的影響。1978 的【變形邪魔】不但刻劃了美國人的越戰傷痕和水門事件後的互不信任,電影找來【天外魔花】的男主角凱文麥卡錫客串,重現他在1956年的驚惶失措,原始版 的導演Don Siegel也在本片客串了一位計程車司機,讓電影頗有承先啟後的意味。同時,1978的版本也增添了原著裡外星人發現外來者時所沒有的尖聲嘶吼,使電影 增添了一股妖氣,而這特色也被1993年的【異形基地】拿來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