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村上春樹の 〈1Q84〉古典辺境(Haruki Murakami's 〈1Q84〉Classic Wonderland)

《1Q84》
主題旋律,青豆與天吾穿梭1984的時光之歌
1. 楊納傑克:小交響曲,第一樂章
Janáček: Sinfonietta Op. 60 for Orchestra, "Military Sinfonietta", Ⅰ. Allegretto. Allegro. Maestoso 02:23



十七歲謎樣少女ふかえり喜歡的曲子之一
2. 巴哈:平均律鍵盤曲,C大調第一號前奏曲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Prelude No. 1 in C major, BWV 846 03:40


Ch 17. 青豆「我們會幸福嗎? 會不幸嗎?」老婦人喜歡的樂曲之一
3. 海頓:D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Haydn: Cello concerto in D major, Hob. Ⅶb: 2, Ⅱ. Adagio 04:30


ふかえり唱她喜歡的曲子給天吾聽
4. 巴哈:清唱劇《馬太受難曲》,詠嘆調「悔恨交加」
Bach: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Aria: Buss' und Reu' 04:42

《挪威的森林》直子最喜歡的曲子
5.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節選)
Brahms: 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Op. 98, Ⅰ. Allegro non troppo (excerpt) 05:28歌詞

《人造衛星情人》妙妙摩天輪驚魂夜練習曲
6. 莫札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ozart: Piano Sonata No. 8 in A minor, K. 310, Ⅰ. Allegro maestoso 05:54

《迴轉木馬的終端》-「為了現在已經死去的公主」
7. 拉威爾: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06:40

《日出國的工廠》 村上春樹寫稿時聽的音樂
8.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天堂的生活》(節選)
Mahler: Symphony No. 4, IV. Sehr behaglich Text: "Die himmlischen Leben" (excerpt) 04:30

《發條鳥年代記-第三部 捕鳥人篇》把囚禁在遠方城堡裡的公主救出來!
9. 莫札特:歌劇《魔笛》序曲
Mozart: Die Zauberflöte K. 620  04:00

《遠方的鼓聲》 「一級棒,好像全身的疲勞頓然消失那樣」
10. 舒伯特:第21號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節選)
Schubert: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 960, Ⅰ. Molto moderato (excerpt) 05:49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圖書館女孩喜歡的曲子
11. 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號,第一樂章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BWV 1048, Allegro 05:56

《尋羊冒險記》「氣氛變得好像是結婚禮堂的候客室一樣…」
12. 蕭邦: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
Chopin: Ballade No. 3 in A flat major, Op. 47 08:41

《夢中見》跟大象小姐一起聽音樂會
13. 莫札特:G小調第40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節選)
Mozart: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Ⅰ. Molto allegro (excerpt) 04:56

《挪威的森林》「在一望無際都沒有人影的草原盡頭聽著布拉姆斯…」
14. 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節選)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III. Andante (excerpt) 06:08

書評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文化研究月報-書評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那場不曾發生的戰爭,眼熟了!
The War That Never Happened, D
éjà vu!

朱元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人文社會理論研究室©版權所有

作者: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中文版:
2003年五月初版,共105頁,麥田出版。
譯者:邱德亮、黃建宏

I

1991年1月4日,布希亞在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發表了一篇評論:〈波灣戰爭不會發生〉。該時點是在聯合國安理會已經授權對伊拉克使用武力之後一個月,在美英對巴格達發動空襲之前兩週。

開打之後,無懼於對前文標題的許多揶揄嘲笑,布希亞於2月6日在《解放報》再發表了一篇:〈波灣戰爭:真的正在發生嗎?〉

美英在波灣的軍事行動於二月底結束。3月29日布希亞又於《解放報》發表系列之三:〈波灣戰爭不曾發生〉。1

以撻伐後現代思潮為職志的評論家,例如Christopher Norris,批評布希亞的三篇波灣戰爭系列「暴露了後現代思想在智識與政治上的破產」,布希亞的「荒謬論題」例證了「後現代情調常見的犬儒式默從」, 「無能從事有效的批判抗拒」,進一步見證了西方知識分子「因為極端反現實主義與非理性主義而陷於道德上與政治上的危機」2。而Paul Patton在英譯版序有全然不同的看法:布希亞不僅絲毫沒有默然接受在波灣的軍事與政治操作及其媒體報導,評論要點在在針對波灣軍事操作及其政治與媒體真實性的構成而質問。許多空喊批判抗拒的評論者卻因為無能徹底質問這些事件的真實性構成而實際上默從3。 布希亞提醒:這場戰爭蒙太奇般的證據,從各處向我們灌輸滲透,從眼睛、各種感官,或是經由論述。如果我們不曾質問過這場戰爭發生的真實性,那麼不論主張或 反對戰爭,都將在這些證據之上形成立即共識:相信這場戰爭為真,乃至依賴此意識形態而繁榮(主戰或反戰),成了不自覺的戰爭販子,餵養著這場籠罩著我們的 虛張聲勢。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不只是布希亞這麼說。杭士基(Noam Chomsky),冷戰以來即以批判美國軍事主義著名的知識分子,也在1991年波灣戰後發表一篇評論〈媒體與戰爭:什麼戰爭?〉,第一句就是:「以我對『戰爭』概念的理解...那不曾在波灣發生」4。稍後,左翼的評論也漸常見「波灣戰爭其實壓根不是場戰爭,而是依設計而驅動的超大場景演出」5這樣的布希亞式說法。那麼,同樣說波灣戰爭不曾發生,何以唯獨布希亞的論點受到揶揄,被撻伐為「荒謬」?他的挑釁有何獨特之處?

II

2003年二月中旬,當波灣戰爭續集又將上演的前夕,將過去十二年思想學術界對於波灣戰爭的回應,從書架的各個角落翻出來,在沙發周圍攤了一地,關掉聒噪 的時事新聞(促銷續集的廣告),在寧靜的夜晚沈浸在十二年前的「前集」。在眾多評論之中,布希亞這本小書,依然引人入勝6。燃起了念頭,深夜向七八位朋友敲了封email短訊:美英入侵伊拉克在即,估計軍事行動不會拖太久,我們正好可以翻譯這本小書,平行於波灣情勢的發展。在巴黎的德亮與建宏隔天就回覆說可以擔任譯者。此即中譯版的緣起。

戰爭,有如連續劇,不管你覺得著迷或是無聊,要搞懂這一集的劇情,還非得瞭解前幾集的發展。1991年波灣戰爭的「英雄」,史瓦茲柯夫將軍與鮑爾將軍,在波灣戰爭「勝利」之後分別出了回憶錄7,我們才知道,波灣戰爭與越戰有如此深刻的象徵性關連。這些「沙漠風暴」的將領以及中高階軍官,都曾是飽受越戰挫折的軍人,這一回,美國決意 "win big", 來恢復自己的男性氣概,克服「越戰症候」,贖回軍武的自尊。

布希亞卻指出了波灣戰爭前集的另一幕,大家都不太說,覺得困窘,想遺忘掉,美國、西方、伊拉克、甚至伊朗,沒人願意提起的一幕:兩伊戰爭。是西方將海珊扶 植起來,訓練著他去打伊朗的。海珊是傭兵,令西方難以忍受的是傭兵的反叛,何況美國為了自己在前一集所犯的罪行,必須壓制海珊這個令人困窘的共犯。然而海 珊的戰敗與美國的勝利同樣都是幌子,雙方迄今仍是徹底的共謀搭檔。海珊安然在位,這是布希亞指出波灣戰爭不曾發生的諸多徵候之一。不曾發生的戰爭當然談不 上結束,這也是何以他預告了必然有續集。

2003年的四月下旬,續集也差不多演完了,海珊政權垮台,海珊行蹤成謎(布希亞說他像是個裝扮成阿拉丁的中央情報局特務;即使如此,這回也難保不被 CIA自己人做掉)。那麼波灣戰爭發生過了嗎?結束了嗎?或許布希亞為續集提供的幾個模稜的想像情節仍然值得推敲:海珊是傭兵,美國人是人權與民主的傳教 士。然而一旦打敗傭兵後,傳教士全都變成了世界新秩序名符其實的傭兵。成為完美的傭兵必須付出代價,那就是?棄所有的政治智慧與意志。美國人當然也不例 外:他們將成為世界新秩序的警察,講究完美的軍事操作能力,卻失去他們的政治權威。這個以正義自任,要摧毀獨裁者的懲罰性武力,更令人害怕。美國可能將此 模式輸出到世界各地,就如以色列一樣,他們會將自己套牢在無限制壓迫與恐怖的循環裡。再說,消滅了海珊,只會堆高了一把危險的押注。真正的賭注,伊斯蘭的 挑戰,以及在這背後反抗西方世界的各種頑強文化形式,依然照舊,沒人知道誰將會贏(已經應驗了一回合,仔細想想911)。

有些人標榜自己是樂觀的或是悲觀的,但我們很難這麼揣測布希亞,他的展望是模稜的。顛倒賀德林的警句『危險滋生之處,庇佑亦增』,他的結語是:「世界新秩 序的霸權愈鞏固,那麼危險就會愈大,或說它崩潰的機會也就更大」。這是個警告,還是個希望?

III

比較「波灣戰爭不曾發生」與杭士基〈媒體與戰爭:什麼戰爭?〉,我們發現兩篇評論並沒有什麼相左的判斷,卻有許多平行的洞察與批判:「一場毫無對等交戰機 會的殺戮」;「美國對其反叛傭兵的鐵腕整肅」;「政治缺席,外交解決途徑遭預先排除」;「媒體在所有關鍵議題上壓制異議與政治不正確的事實:極權文化的正 字標記」;「數萬伊拉克人民死於非命,一場生態浩劫,海珊安然在位,而美國卻誇稱一場驕傲的勝利:微不足道的的陣亡數字,漂亮的軍事操作」;「慶賀勝利的 布希-貝克-史瓦茲柯夫團隊竟袖手坐視海珊鎮壓庫德族與什葉反對派,而美國啦啦隊的新聞界對大批難民流徙的景象卻克制報導」...。然而,在每一點上,布 希亞的評論都顯得層次更為複雜,多了些哲學的世故與黑色幽默的嘲諷。

布希亞引起爭議的獨特挑釁何在?或許要從熱中撻伐他的角度來反觀。

有回在接受 Anne Laurent訪談時,布希亞遺憾地感嘆:「我每寫些什麼,都被當作有才氣的,聰明的,但不是認真嚴肅的,因此也從未被當真對待,我並不誇稱什麼了不起的嚴肅,然而我的作品裡畢竟有些哲學上認真的東西啊!」8其 實,他敏銳地察覺了他所遭遇到的「圍堵」策略。Norris 清楚表達了圍堵他的企圖:「當我們將布希亞先前的寫作應用在一些瑣碎的現象,如迪斯奈、電視廣告、連續劇或叩應談話節目那些『超真實』的現象,確實有些揭 發的效果,布希亞可以算是眼光銳利的診斷者,然而當跨出了這個層次的診斷【而涉及波灣戰爭這般嚴肅的主題】,他的論點就暴露出了荒謬性...」9

Norris問:何以布希亞膽敢相繼發表波灣戰爭不會發生、不曾發生這般謬論而不怕真實世界的事件進展暴露出他是個江湖郎中?何以布希亞的謬論發表之後沒 有被立即痛擊倒地,卻被當回事兒地受到注意?Norris花了一本書的功夫,擴大了思想史的解釋背景:布希亞只是個極端頑劣的案例,他背後,是過去卅多年 來讓這類謬論得以驕恣任性的思想傾向,包括了後結構主義、新實用主義、新歷史主義、傅柯對權力知識的尼采式系譜學、Hayden White對於歷史論述的喻格解析等等。他認為整個思潮的問題可溯源到索緒爾語言學,將語言的指涉作用看做出於元素分化的差異體系,而非出於實證的對應。 此一見解,據他說,「未經批判地」被轉介應用於文學理論、文化批評、歷史書寫、媒體再現等領域。伴隨而來的是羅逖(Richard Rorty) 、Stanley Fish等人所代表的實用主義、反基礎主義的潮流,將「真理」當作不過是既定社群在既給歷史情境中所共同相信或此刻接受的詮釋;以及後結構主義,主張「真 實」乃純屬論述現象,在特定社會文化觀點之下,由符碼、慣例、語言戲局、表徵體系所產出。

這其實是個不錯的理論背景介紹。但Norris這麼鋪陳的用意是要指出布希亞如何走極端懷疑的偏鋒,以至淪於道德與政治上虛無的荒謬:他不再相信我們能夠 區別表象與真實!他認為我們接收新聞報導、政府發言、官方統計數字、氾濫的影像,卻不再能設想相關事實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此乃宣告了「意識形態批判」作 為啟蒙方案已經作廢!這又等於是淪為意識形態的共謀!

然而布希亞早說了:荒謬不只一種。這場殺戮是荒謬的,而陷入這場戰爭的腐敗擬像,是另一種荒謬。意識形態的共謀當然也不只一種,他至少明白點出了其中之 一:出於立即證據的共識而接受戰爭的真相,並藉此意識形態而繁榮蔓延的道德與政治(主戰或是反戰);於是玩弄事實與影像的戰爭,將得以在另個擬像的層次恣 意蹂躪。

「甭奢想重建真相的判準,我們辦不到的」,布希亞說。Norris認為這個無望的宣告很荒謬。然而,《波灣電視戰》作者Douglas Kellner, 精心蒐集仔細查核了波灣戰爭的鉅量資訊,仍不得不承認無法判斷某些陰謀理論(例如美國誘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0,別說其它許多穿透不了的黑暗物質。我們翹首期待不滿後現代虛無的Norris(們),好膽就為我們重建區別表象與真相的判準,保證一個絕不感染意識形態的批判,讓波灣戰爭的真實水落石出吧!

IV

「戰爭不再像以前...」

康德在戰爭中看到「某種壯美」。黑格爾在戰爭中看到「主權最光輝的時刻」。1915年佛洛依德見到「一場我們拒絕相信的戰爭,爆發了,前所未見的血腥,新發明的攻擊性武器....帶來的是,幻滅」11; 這場(WWI)壕溝戰促使他日後思考人類侵略傾向在文明中的作用,解釋文明國家之間的殘酷戰爭,以及何以科技進步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神經官能症。1939 年巴岱耶讚頌「戰爭具有某些尋常生活所沒有的,帶來畏懼、恐怖與傷痛的...悲劇性質,比起可笑而猥褻的做愛,具有提高道德調性的作用」12;然而沒多久,他卻覺得戰爭令人失望,無聊!差不多在同時,同個戰爭背景,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在加州聖塔摩尼卡海邊對話沈思,啟蒙與工具理性的科技所帶來的新野蠻主義!

1991 年在波灣,布希亞看到的不是戰爭的壯美,而是戰爭的降格與墮落;看到的不是主權的光輝,而是在世界新秩序的警察制裁之下,攤曝在沙漠壕溝中的主權屍骸。他 自始至終拒絕相信這場戰爭,因此無所謂幻滅。他從未幻想這場戰爭具有比做愛更高格調的悲劇效果,反倒將其跟網路色情相比,不耐煩那同樣調性的猥褻;他從未 曾因這場戰爭而興奮,因此無所謂失望,倒是從頭到尾覺得無聊。他知道軍事與媒體的先進科技,程式驅動的戰爭機器,即時轉播的新聞影像,不僅無法挽救瀕死的 戰爭,反而更進一步地剝除了戰爭所有的戲劇性不確定、自發性的衝動形式、以及象徵性的交換。少了這些,只剩下精確的單邊作戰模型操演,戰爭不再像以前。視 域中浮現的不再是法西斯的新野蠻主義,而是以民主與人權為名,由完美作戰機器來警察的世界新秩序。唉,我們的時代!

V

怎麼讀這本書?

布希亞說:一段時日之後,或許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當科幻小說來讀,看看虛構的情節預見了什麼事件13。【其實911世貿雙子星恐怖攻擊事件與波灣續集的2003年美伊戰爭都已應驗了他預見的壓迫與恐怖循環情節!】

有人說得妙:別把它當作描述實務政治的社會科學來讀,這是份對西方文化無意識的深度遊戲(deep play)做參與觀察的民族誌報告14

想讀時事評論的人不需要這本書。若想對我們自己的時代情境做些深入理解,那麼可以試試這份以理論思考來觀照當代戰爭的作品。15 如果能忍受這些世故的議論,或許可以享受一些黑色幽默。

甭 讓這本書澆熄了你反戰的行動熱情。縱令波灣戰爭不曾真的發生,我們還是有一百零一個理由上街頭測試一下世界新秩序的虛實,或許招徠一些媒體鏡頭,製造我們 自己的行動事件,置入那場布希亞不承認發生過的戰爭。日後,我們的影像將見證我們走過的時代:瞧,我在場!那戰爭,真的發生過!


注釋:

  1. 1991年5月系列三篇集結成書 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Éditions Galilée.【回本文】

  2. Christopher Norris (1992) Uncritical Theory: Postmodernism, Intellectuals & the Gulf War,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pp.11-31. 【回本文】

  3. Paul Patton, "Introduction" to J. Baudrillard (1995) 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1-21.【回本文】

  4. Noam Chomsky (1992) "The Media and the War: What War? In H. Mowlana, G. Gerbner & H. I. Schiller (eds.) Triumph of the Image: The Media's War in the Persian Gulf-A Global Perspective,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p.51. 【回本文】

  5. Steve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 (2001) The Postmodern Adventur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72.【回本文】

  6. 我曾在1997年春季東海社研《傳播科技與資訊社會》研討課用這本書作教材。【回本文】

  7. Colin Powell (1996) My American Journey, New York: Ballantine. Norman Schwarzkopf (1992) It Doesn't Take a Hero, New York Bantam Books.【回本文】

  8. "This Beer Isn't a Beer: Interview with Anne Laurent," in Mike Gane (ed.)(1993) Baudrillard Live, London: Routledge, p.189. 【回本文】

  9. Norris, p. 22.【回本文】

  10. Douglas Kellner (1992) The Persian Gulf TV Wa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pp.67-8. 【回本文】

  11. Sigmund Freud (1915) "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 reprinted in Collected Papers, IV. 【回本文】

  12. Georges Bataille (1994) On Nietzsche, St. Paul, Minnesota: Paragon House, p.29.【回本文】

  13. Jean Baudrillard (1994) The Illusion of the End, Oxford: Polity Press, p.64. 【回本文】

  14. "Deep play" 出於Clifford Geertz 對巴里島民鬥雞的民族誌文化詮釋,倒是波灣戰爭的精采類比,見Charles Levin (1996) Jean Baudrillard: A Study in Cultural Metaphysic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45【回本文】

  15. 在我們構想的「理論與當代戰爭」譯叢中,還包括了Jean-Luc Nancy在波灣戰後對主權與科技的評論、維希留(Paul Virilio)的柯索夫戰爭評論,以及布希亞、維希留、Žižek對於911紐約世貿大樓恐怖攻擊事件的評論。【回本文】

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逛書店 2009-11-13

身體褶學
* 作者:張小虹
* 出版社:有鹿文化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538955
* 裝訂:平裝"


村上春樹文學在臺灣的翻譯與文化

* 作者:張明敏
* 出版社:聯合文學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5228545
* 裝訂:平裝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 作者: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
* 原文作者: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 譯者:陳品秀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350645
* 裝訂:平裝


Quotation 2.引號:倫敦最新創意特輯

* 作者:Quotation編輯
* 譯者:陳怡伶、林維泰
*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508873
* 裝訂:平裝

不合理的行為 Unreasonable Behaviour

* 作者:唐.麥庫林
* 原文作者:Don McCullin
* 譯者:李文吉
* 出版社:繆思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2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665035
* 裝訂:平裝

銀鹽熱

* 作者:陳傳興
*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22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485921
* 裝訂:平裝

犬的記憶

* 作者:森山大道
* 譯者:廖慧淑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369438
* 裝訂:平裝

犬的記憶 終章

* 作者:森山大道
* 譯者:廖慧淑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2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369704
* 裝訂:特殊裝訂

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Ambling to a Wayward Beat

* 作者:劉軒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0424
* 裝訂:平裝

紀傑克

傾斜觀看 :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
紀傑克 ,桂冠(聯經代理),出版日期:2008/09/01
繁體書:共 5 筆搜尋結果 ,分類: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總論/傳記
相關搜尋:紀傑克、大眾文化、拉岡、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傾斜觀看
原價:350 元 , 優惠價: 9 折,315元

”傾斜觀看”是紀傑克最主要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目前為止,中文世界中,最容易進入紀傑克理論、思維理念的完整導讀。紀傑克在本書中,透過讀者耳熟能詳的當代大眾文化範例,解讀拉岡的哲學思想,靈活地應用流行 ... more

與紀傑克對話

與紀傑克對話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 格林.戴里(Glyn Daly) ,巨流圖書公司,出版日期:2008/07/01
繁體書:共 5 筆搜尋結果 ,分類:哲學 > 西洋哲學 > 其他各國哲學
相關搜尋:斯拉維.紀傑克、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Zizek)、格林.戴里(Glyn Daly)、紀傑克、Slavoj Zizek、格林.戴里(Glyn Daly)
原價:220 元 , 優惠價: 9 折,198元

紀傑克是一位研究拉岡思想的斯洛維尼亞哲學家,他處於哲學、政治與文化辯論的最前線,並以其理論聞名。紀傑克的理論多以拉岡的理論分析做為基礎,其探討的廣泛主題包括了全球化、網際空間、電影、音樂及歌劇;其 ... more

歡迎光臨真實荒漠

歡迎光臨真實荒漠
斯拉維.紀傑克 ,麥田,出版日期:2006/10/07
繁體書:共 5 筆搜尋結果 ,分類:法律/政治/軍事 > 政治 > 總論 > 各國政治
相關搜尋:斯拉維.紀傑克、紀傑克、Slavoj Zizek、真實荒漠、幻見的瘟疫
原價:320 元 , 優惠價: 9 折,288元

在911接下來的幾個月,主流時事評論家連珠砲似的向我們提出戲劇性的主張,認為這個事件標示了「諷刺時代的結束」或美國「歷史上的假日」的終結。現在,就像這些自負的權威專家所說,玩遊戲的時代結束了,在「恐 ... more

幻見的瘟疫

幻見的瘟疫
斯拉維.紀傑克/著 ,桂冠,出版日期:2004/08/20
繁體書:共 5 筆搜尋結果 ,分類: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學各論 > 感覺/知覺哲學 > 各國思想學術
相關搜尋:瘟疫、紀傑克、斯拉維.紀傑克/著、幻見的、Slavoj Zizek
原價:350 元 , 優惠價: 9 折,315元

毫無疑問地,斯拉維 紀傑克(Slavoj Zizek)是當代最具刺激性與充滿活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他對拉岡與黑格爾的特異融合中,處處閃爆著充滿洞見的火花,以及彩綴著令人發噱的故事、奇聞與笑話。在本書中,紀傑克用 ... more

神經質主體

神經質主體
斯拉維.紀傑克/著 ,桂冠,出版日期:2004/05/01
繁體書:共 5 筆搜尋結果 ,分類: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總論/傳記哲學 > 西洋哲學 > 近代哲學
相關搜尋:紀傑克、斯拉維.紀傑克、斯拉維.紀傑克/著、神經
原價:500 元 , 優惠價: 9 折,450元

紀傑克用幽默生動的筆調,將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捻成線頭輕巧穿過晦澀難解的拉岡精神分析理論的針眼,一進一出,貼合了當今左翼最激動人心的思想,也留下豐沛顯眼的論證。一個幽靈在西方學術界徘徊——笛卡兒主體 ... more

伊拉克︰借來的壺

伊拉克︰借來的壺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日期:2008/01/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法律/政治/軍事 > 政治 > 國際關係
相關搜尋:伊拉克、齊澤克、zizek、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114 元 , 優惠價: 83 折,95元

作者通過引證弗洛伊德關于“借來的壺”的論述分析在攻伊拉克的問題上的前後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邏輯混亂的敘述所掩蓋的背後真相。雖然美國攻伊拉克的戰爭的話題已經漸趨漸遠,但並不意味本書的論題已經過時。因為 ... more

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

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問拉康吧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01/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藝術 > 戲劇 > 電影
相關搜尋:拉康、齊澤克、電影、Lacan、[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156 元 , 優惠價: 83 折,129元

本書是對拉康理論和希區柯克電影的雙重研究互證,從立意到編纂結構都頗有後現代風格,既具有理論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具有豐富生動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和一篇導言,共17篇文章。第一部分為普遍 ... more

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

敏感的主體︰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1/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宗教/哲學 > 哲學 > 西洋哲學
相關搜尋:齊澤克、敏感的主體、拉康、[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186 元 , 優惠價: 83 折,154元

自從笛卡兒提出“我思”這個主體的幽靈以來,所有的學術力量都加入了旨在驅除這個幽靈的神聖同盟︰從現代蒙昧主義和後現代的結構主義,到哈貝馬斯式的交往理論家和黑德格爾式的存在之思的辯護者,到認知科學家和深度 ... more

有人說過集權主義嗎?

有人說過集權主義嗎?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4/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宗教/哲學 > 哲學 > 西洋哲學
相關搜尋:齊澤克、[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96 元 , 優惠價: 83 折,80元

在本書中,一度被出版家描繪為“盧布爾雅世人”的斯拉沃 熱 齊澤克,強化了他最近著作中更為明顯的政治軌跡。 集權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要領一直有著明確的策略上的功能;通過消除對自由主義民主的批語它是自由主� ... more

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

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5/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宗教/哲學 > 哲學 > 西洋哲學
相關搜尋:齊澤克、快感大轉移、[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108 元 , 優惠價: 83 折,90元

前南斯拉夫的戰爭和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非理性”暴力的興起為齊澤克這本新書提供了理論和政治語境。在本書中,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當作復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來運用。 在第一部分,以對精神分析在� ... more

實在界的面龐

實在界的面龐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4/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心理勵志宗教/哲學 > 哲學 > 理則學
相關搜尋:齊澤克、[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原價:252 元 , 優惠價: 83 折,209元

齊澤克是一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他的衣櫥里塞滿了只有無產階級才穿的襯衣和牛仔褲,偶爾也能看到一條燈心絨褲子。本專內容有康德同薩德、論徹底之惡及相關問題、黑格爾的“本質邏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理論、“我有眼 ... more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
[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01
簡體書:共 7 筆搜尋結果 ,分類:宗教/哲學 > 哲學 > 總論
相關搜尋:齊澤克、[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 齊澤克、Mikhail、崇高客體
原價:132 元 , 優惠價: 83 折,110元

在這本具有挑戰性和原創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熱 齊澤克對後現代世界中的人類力量問題予以了審視。從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到希區柯克的《後窗》,從瓦格納的歌劇到科幻小說,從《異形》到猶太笑話,作者以其敏銳的分析,探� ... more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 作者:詹明信
* 原文作者:Fredric Jameson
* 譯者:吳美真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24701
* 裝訂:平裝"

導讀:詹明信與後現代 廖炳惠
導言

第一章 文化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第二章 意識型態 後現代的理論
第三章 錄影帶 沒有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
第四章 建築 世界體系中的空間同等物
第五章 句子 嬝盂P分工
第六章 空間 烏托邦終結後的烏托邦
第七章 理論 後現代理論論述的內在性和唯名論
第八章 經濟 後現代主義和市場
第九章 電影 對於現在的懷舊
第十章 結論 二度演繹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LATE CAPITALISM

* 作者:[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 譯者:陳清僑 等編者:張旭東 編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ISBN:7108011034
* 裝訂:平裝

編者序言
馬克思主義與理論的歷史性
——詹明信就本文集出版接受采訪錄(代序)
上編 理 論
1 文本的意識形態
2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主義
3 拉康的想象界與符號界
—— 主體的位置與精神分析批評的問題
4 時間川流中的阿多諾
5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6 德國批評傳統
7 法國批評傳統
下編 境遇
8 60年代:從歷史階段論的角度看
9 後現代主義與消費社會
10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11 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
12 電影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

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

* 作者:汪民安 著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214042248
* 裝訂:平裝
* 規格:平裝 / 308頁 / 15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目錄
top
Part 1︰身體的技術
身體轉向
身體的技術︰政治、性和自我的毀滅
尼采與身體
我們時代的頭發
性與民主
SARS危機中的身體政治
Part 2︰空間的政治
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
都市與現代性碎片
城市經驗、妓女和自行車
街道的面孔
現代家庭的空間生產
家樂福︰語法、物品和娛樂的經濟學
Part 3︰後現代性的譜系
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德里達的風格政治與書的終結
羅蘭‧巴特的斷片、括號、書籍和成名史
喬治‧巴塔耶的神聖世界
保羅‧德曼和閱讀
福柯和哈貝馬斯之爭
帝國的譜系和後結構主義政治學
後記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關鍵字書籍

文化理論詞彙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2E

* 作者:彼得.布魯克/著
* 原文作者:Peter Brooker
* 譯者:王志弘,李根芳/譯
*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3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7321954
* 裝訂:平裝

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

* 作者:[英]安德魯‧本尼特 尼古拉‧羅伊爾
* 譯者:汪正龍 李永新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563365906
* 裝訂:平裝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

* 作者:廖炳惠/著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691741
* 裝訂:平裝

大陸已出版的西方社會學經典著作概況

附錄:大陸已出版的西方社會學經典著作概況

20世紀80年代

塗爾幹:
《自殺論》,1989
《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988

帕森斯: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梁向陽譯,1988
《經濟和社會》劉進等譯,1989

斯梅爾塞:
《經濟社會學》,1988
《社會科學中的比較方法》,1989

科塞:
《社會衝突的功能》,1989
《社會學思想名家》,1988

米德:
《心靈、自我與社會》,1988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徐江敏, 李姚軍譯,1988
《日常互動》,1989

布勞:
《日常生活中的權力與交換》,1988

霍克海默:
《批判理論》,1988
《啓蒙辯證法》,1988

阿多諾:
《啓蒙辯證法》,1988
《否定的辨證法》,1988

馬爾庫塞:
《工業社會和新左派》任立編譯,1982
《愛欲與文明 對佛洛德思想的哲學探討》黃勇, 薛民譯,1987
<理性與革命>,1988
<單向度的人>,劉繼譯,1989
《現代文明與人的困境 馬爾庫塞文集》, 李小兵等譯,1989

哈貝馬斯:
《溝通行動理論》,1988
《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1989

20世紀90年代

塗爾幹: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99

韋伯:
《學術與政治》,1998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87
《儒教與道教》,1997
《社會科學方法論》,1992
《經濟與社會》,1997
《經濟通史》,?

默頓:
《論理論社會學》,何凡興, 李衛紅, 王麗娟譯,1990
《帝國的政治體系》1992
《現代化:抗拒與變遷》,1992

科爾曼:
<社會理論的基礎>,鄧方譯,1990

布勞:
《不平等與異質性》,1991

吉登斯:
<社會的構成 結構化理論大綱> 李康,李猛譯,1998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1998
<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趙力濤譯,1998
《杜爾凱姆》,李俊青譯,1999

哈貝馬斯: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Strukturwandel der Offentlichkeit曹衛東等譯,1999
《認識與興趣》 Erkenntnis und Interesse,郭官義, 李黎等譯,1999
《合法化危機》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aetkapitalismus 劉北成譯,1994
《作爲“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 "Ideologie",李黎, 郭官義譯,1999

埃利亞斯:
<文明的進程>, U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 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袁志英譯,1998,1999

布迪厄:
〈實踐與反思〉,1998

福柯:
《瘋狂與文明》,劉北成, 楊遠嬰譯,1992
《臨床醫學的誕生》,劉北成譯
《知識考古學》,謝 強, 馬月譯,1998
《規訓與懲罰》,劉北成, 楊遠嬰譯,1992
《性史》,第1卷,1989

詹明信: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 陳清僑等譯,1997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1989
〈快感 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1998
〈馬克思主義 後冷戰時代的思索〉 ,張京媛譯,1994
〈文化轉向〉,胡亞敏等譯,1997
〈語言的牢籠〉,錢佼汝譯,1997
〈政治無意識〉 作爲社會象徵行爲的敍事 ,王逢振,陳永國譯,1999

德裏達Jacques Derrida:
〈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 德裏達訪談錄 何佩群譯,1997
〈文學行動〉,趙興國等譯,1998
<論文字學> De la grammatologie 汪堂家譯,1999
<聲音與現象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符號問題導論> 杜小真譯,1999

利奧塔德:
〈後現代狀況〉,車槿山譯,1997

鮑曼Zygmunt Bauman:
〈自由 〉Freedom 楊光, 蔣煥新譯,1992

21世紀------

塗爾幹:
《社會分工論》,2000
《孟德斯鳩與盧梭》,2003
《聖西門與社會主義》,2003
《道德教育》,2001
《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2001
《原始分類》,2000
《社會學與哲學》,2002
《實用主義與社會學》,2000
《亂倫禁忌及其起源》,2003
《教育思想的演進》,2003

韋伯: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2000

齊美爾G.simmel:
《社會是如何可能的》,林榮遠編譯,2002
《社會學》,林榮遠譯,2002
《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2002
《宗教社會學》,曹衛東譯,2003

滕尼斯:
《共同體和社會》,2001?

帕累托Pareto,Vilfredo:
《普通社會學綱要》,田時綱譯,2001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社會行動的結構》,張明德, 夏遇南, 彭剛譯,2003

默頓Robert K. Merton:
《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唐少傑, 齊心等譯,2006
《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林聚任等譯,2001
《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範岱年等譯,2000
《科學社會學》,魯旭東, 林聚任譯,2003
科學社會學散憶,魯旭東譯,2004

艾森斯塔德S. Eisenstade:
《反思現代化》,2006

達倫多夫R. Dahrendorf:
《現代社會衝突》,2005

布勞P.Blau:
《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2005

布魯默H. Blumer:
《符號互動論:理論與方法》(節選)

舒茨A. Schutz:
《論社會實在》,,2001

亞歷山大Jeffery C. Alexander:
《社會學二十講 二戰以來的理論發展》 Twenty lectures 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world war Ⅱ,賈春增, 董天民譯,2000
《新功能主義及其後》,彭牧, 史建華, 楊渝東譯,2003
《世紀末的社會理論》 ,張旅平等譯,2003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現代化之後果》現代性的後果,田禾譯,2000
《超越左與右 激進政治的未來》,李惠斌, 楊雪冬譯,2000
《第三條道路 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鄭戈譯,2000
《第三條道路及其批評》,孫相東譯,2002
《親密關係的變革 現代社會中的性、愛和愛欲》,陳永國, 汪民安等譯,2001
《社會理論與現代社會學》,文軍, 趙勇譯,2003
《社會學》,趙旭東等譯,2003
《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 一種對解釋社會學的建設性批判》田佑中, 劉江濤譯,2003
《自反性現代化 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趙文書譯,2001
《現代性 吉登斯訪談》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尹宏毅譯,2001
《爲社會學辯護》In defence of sociology essays, interpretations & rejoinders,2003

貝克U. Beck:
<風險社會>何博聞譯,2004
《自由與資本主義 與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對話》,路國林譯,2001
<世界風險社會>,吳英姿, 孫淑敏譯,2004
《全球化時代的權力與反權力》,蔣仁祥, 胡頤譯

拉什S. Lash:
《組織化資本主義的終結》,
《符號與空間政治經濟學》,2005

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
《重建歷史唯物主義》 Zur rekonstruktion des historischen materialismus 郭官義譯,2000
《包容他者》曹衛東譯,2002
《後民族結構》曹衛東譯,2002
《後形而上學思想》,曹衛東,付德根譯,2001
《交往行爲理論》,曹衛東譯,2004
《理論與實踐》,Theorie und Praxis 郭官義, 李黎譯,2004
《現代性的哲學話語》, 曹衛東等譯,2004
《在事實與規範之間 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2003
《作爲未來的過去》 Vergangenheit als zukunft章國鋒譯.2001

埃利亞斯Elias, Norbert:
《個體的社會》,翟三江, 陸興華譯,2003
《論文明、權力與知識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選》,斯蒂芬•門內爾, 約翰•古德斯布洛姆編,劉佳林譯,2005

布迪厄P. Bourdieu:
《實踐感》,2003
〈國家精英〉,2005
〈再生産〉,2005

福柯M. Foucault:
《性經驗史》,佘碧平譯,2000
《權力的眼睛:福柯講演錄》,
《詞與物》,莫偉民譯,2001
《必須保衛社會》,錢翰譯,1999
《不正常的人》,錢翰譯,2003
《主體解釋學》,佘碧平譯,2005

德勒茲G. Deleuze:
《哲學與權力的談判 德勒茲訪談錄》劉漢全譯,2000
《尼采與哲學》,周穎, 劉玉宇譯,2001
《福柯 褶子》,於奇志, 楊潔譯,2001
《遊牧思想 吉爾•德勒茲 費利克斯•瓜塔裏讀本》 陳永國編、譯,2003
《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馮炳昆譯,2004
《德勒茲論福柯》,楊凱麟譯,2006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完美的罪行>,王爲民譯,2000
<消費社會>,劉成富, 全志鋼譯,2000
<生產之鏡>,仰海峰譯,2005
《象徵交換與死亡》,2005?
<符號政治經濟學的批判>,2006

德裏達Jacques Derrida:
<書寫與差異> L'ecriture et la differance張寧譯,2001
<多重立場> 與亨利•隆塞, 朱莉•克裏斯特娃、讓-路易•烏德賓, 居伊•斯卡培塔的會談Positions佘碧平譯,2004
<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方向紅,2004
〈解構與思想的未來〉 Deconstruc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ough in Derrida 杜小真譯,2006
《友愛的政治學》及其他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夏可君編 胡繼華譯,2006
〈德法之爭 伽達默爾與德裏達的對話,〉孫周興, 孫善春編譯,2004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單一的現代性〉,王逢振, 王麗亞譯,2005

鮑曼Zygmunt Bauman:
〈被圍困的社會〉Society under siege 郇建立譯,2005
〈個體化社會〉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範祥濤譯,2002
〈共同體〉 Community 歐陽景根譯,2003
〈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 張成崗譯,2003
〈後現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 李靜韜譯,2002
〈立法者與闡釋者 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Legislators &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洪濤譯,2000
〈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 歐陽景根,2002
〈生活在碎片之中 論後現代道德〉, 周俊, 周瑩譯,2002
〈現代性與大屠殺〉楊渝東, 史建華譯,2002
〈現代性與矛盾性〉邵迎生譯,2003
〈全球化——人類的後果〉,2001

拉康Lacan:
《拉康文集》,2001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博客來簡體館>怎樣做理論

怎樣做理論

怎樣做理論 How to Do Theory

* 作者:[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lser)
* 譯者:朱剛 谷婷婷 潘玉莎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305055706
* 裝訂:平裝